|
|
|
寫作逆向工程 3/17/2004
小賓在《致命報酬》一片裡,買了敵對公司的一台最新的立體電腦,隨即拿回家閉關數月,把電腦化整為零,解拆當中的原理和技術,然後開發出更先進的立體電腦,推出巿場。這種反向科技,在片中稱為「逆向工程」。
學習寫作可不可以逆向?譬如說,我買了一整套金庸小說,然後在看的時候,仔細分析和解拆小說裡的一切寫作元素:諸如全書有多少小壞蛋、大壞蛋,男女主角比例數、主角活動路線、多少%的文戲、打戲和群戲……如果我得到了一道金庸「武俠公式」,然後照「公式」去寫自己的作品,豈不是能夠寫出像金庸般好看的小說?
所以,別人說多看書,能寫出好作品,「看而優則寫」,準沒錯,當然看的時候,不可以網撈水,反而要做點功課。好像我喜歡看Stephen King的驚慄作品,看完後除了大呼過癮之外,我會用一張紙,仔細記下這位大師用了全書百分之幾去營造氣氛(通常百分之七十以上),或者在第幾頁才安排那隻鬼出場(有排都唔出場),或者是否常用「夢境」或「幻覺」或「童年回憶」三元素來嚇讀者?
因此,當你想成為全球暢銷作家,麻煩你在看《哈利波特》或者《尋秦記》時,不要挨在枕邊,邊看邊入睡,反而試試逆向分析,找出作者寫時腦裡那些「橋」。不愛文字愛漫畫的你,可以想想在《幽遊白書》裡,第二主角飛影比起第一主角幽助更受歡迎,《Hunter X Hunter》裡,主角小崗的人氣指數永遠比不上基路亞,《龍珠》的主角悟空不及第二角主角比達……以上三套都是賣座動畫,我們得到的公式是:「主角身邊必須塑造一個帶邪氣的掙扎人物」。《大唐雙龍傳》與《邊荒傳說》我都有看,公式是:「兩個不同性格主角雙線發展不斷成長遇高人學武功尋寶物再復仇對付大魔頭」(黃易大師得罪了……)傳說這些「橋」有八十七條,不知是哪時代哪位作家歸納出來的,能得此秘笈,天下無敵。
聽過些大導演說,當年《星球大戰》上畫,沒有像今日般幾星期後推出DVD。那大導演入場看了十三次。為甚麼?第一次入場看情節安排、第二次分析角色設計、第三次研究音效、第四次專攻服飾、第五次探討電影背後的文化意義......每次都邊看邊做筆記,在黑暗裡「還原」佐治盧卡斯的腦海紋理。
我自己也試過,但更多時候我跟學生說,享受一碟美味的「車厘汁法國嫩鴨胸配西班牙鮮忌廉天使麵」(即係鴨胸麵)時,與其邊嚼邊逆向研究,細細記下配料、煮法、煮的時間、視覺效果和味感設計,不如甚麼也別想,痛快放進口裡,痛快地嘴。人生有些事總不能「逆向」,當你研究了Stephen King的技巧後,再看他的作品,恐怕想怕也不能怕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