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來一次高潮 (Twist) 3/10/2004
一套作品應該有高潮,正如生日派對吹蠟蠋是高潮,聯歡會裡抽大獎是高潮,和女友到飛鵝山賞月時送上小戒指是高潮……小說沒有高潮,怎會好看?
問題是,高潮該放在整篇作品的哪個位置?有些作品的高潮來了,觀眾都看得大呼過癮,完全值回票價,偏偏高潮以後,再來一段十數分鐘的文戲,就像你吃過可口的甜品,準備埋單之際,侍應才慌忙端來一碟牛河,多麼煞風景。
依我看,《珍珠港》裡的巨艦沉了後,可以落幕,不必再細說主角兩人落難中國;而《無間道III》的劉健明吞槍後,也不必安排一場醫院文戲,除非Mary肚子裡懷的是劉健明的骨肉,那小孩長大後會成為《無間道IV》的伏線……
高潮是愈後愈好的,最好到最後一個字或最後一分鐘,才揭露真相,然後讓觀眾或讀者低呼一聲:「原來是這樣……」,再在心裡將作品前面的全部伏線和疑團一下子衝上心頭,釋放出來。最後在以後幾天都細意回味這套作品,邊想邊搖頭,歎自己為何未能悉破作者的詭計。
這樣的高潮,稱之為Twist,也就是像龍捲風般狠狠地一記掃過讀者的心靈。將這手法表現得淋灕盡致的,大家一致公認是《鬼眼》,觀眾到最後,才知道演了個多小時戲的男主角,原來早已死掉,是一隻鬼!
我個人較喜愛的,是《不速之嚇》,到電影最後五分鐘,才知道全套電影裡出現過的人,全都是鬼;全套電影裡令人不寒而慄的鬼,其實全是人……
倪匡大師寫下不少優秀的科幻小說,其中一部短篇《標本》,可能沒太多人看過,但這篇作品,完全能夠做到在最後最後一個字,才揭露全篇作品的真相,意味深遠,教人低迴不已。
西方不少微型小說裡,也經常用到Twist的手法,印象有「半張紙」和「窗」這兩篇作品,完全是最後一段或最後一句才揭盅,令人恍然大悟。這種手法無疑能令一篇只有千多字的小說,在燃燒至最後一個字後,又無端酒下一陣電油,再重新燃燒,令光芒久久不滅。
因此,說短篇故事時運用Twist,準沒錯。在甚麼一年的鬼節,聽來這麼一個鬼故事:一妙齡女子暗戀一男,男的卻已有女友。妙齡女子每天早上都為男子來個morning call,卻只是閒話家常。男的很感激,但知道沒可能一腳踏兩船,直到一天,每早定時的電話不響了,男子疑惑,在上班途中便去電妙齡女子家裡,接聽的是她母親。
哈哈,你猜得沒錯,她母親說:「我個女好多年前已經自殺死左……」
男子疑惑,大呼沒可能,再加追問,母親便問男子身份,男子即時報上名來。
然後,是故事的Twist:那母親聽了男子的身份後,更加驚訝,因為她知道,她的女兒當年就是先殺死這名男子,然後才自殺的。
|
|
|